19世纪末,水彩画自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种,长期以来以其赋彩清新、韵味独特而深受喜爱。水与色的混合晕染成韵味生动的效果,营造出通透清新的画面氛围,同时也赋予了水彩画以表现力和生命力。由于其绘画材料的特性与中国画相似,在几代艺术家的长期实践探索下,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东方韵味,形成了具有鲜明本土化特点的面貌。及至当下,水彩画在题材和形式上日益丰富,表现力不断得到延伸和拓展,呈现出更多元化的格局。为回顾这段流淌与凝固的水色记忆,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馆藏水彩画专题展,展示一个多世纪以来水彩画的变迁。
江苏省美术馆收藏的水彩画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其作者涵盖了王少陵、李咏森、李剑晨、庞薰琹、黄觉寺、阳太阳、杨云龙、崔豫章等早期水彩画家,以及众多仍活跃在当下的中青年艺术家,此次展览从他们的作品中精选出100余幅,勾勒中国水彩画发展与变迁的轨迹。早期的水彩画先驱将西洋水彩画的技法融合中国画的元素,开辟了一条民族特色浓郁的中国水彩画之路;经过数十年的成长、发展,中国的水彩画创作在技法上日臻成熟,同时从主要作为写生练习和搜集素材的手段转为独立的架上绘画,从只有小幅的抒情小品到有了相对大尺幅的主题创作,从偏重静物风景的对象摹写到注重人物和时代的深入刻划,水彩画家在学习、借鉴、融合民族传统,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探索上作出了长足的努力。当下,新材料、新媒介的出现为水彩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如何在技法、内容、观念等多个层面进一步拓展,在保留水彩画自身特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东方意蕴,同时渗透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与元素,是当代水彩画在创作中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江苏省美术馆关注于对馆藏作品的整理研究,并以点带面,学术性地探讨其中发展的规律,带动江苏乃至中国水彩画的脉络梳理。此次展览通过对馆藏水彩画的回顾与展示,不仅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勾勒出水彩画在中国嬗变和发展的轨迹,更以不同作者的艺术观念、表达方式和审美取向,较为立体地呈现了中国水彩画的基本面貌。既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也对拓展水彩画的当代视野和艺术语汇颇有裨益。
部分作品赏析
水彩 《绍兴戏台》 李咏森
34×51.3cm 1961年
水彩 《村头》 黄觉寺
32.3×25cm 1958年
水彩 《北海九龙壁》 梁蕴才
54.5×39cm 1979年
水彩 《江水悠悠》 古元
38.3×52.5cm 1987年
水彩 《情牵青峰》 李哀
32.6×49cm 1982年
水彩 《松》 庞薰琹
40.7×44cm 1947年
水彩 《黄浦江畔的上海船厂》 钱延康
53×77.5cm 1983年
水彩 《江南雨色》 吴冠中
27.4×37.8cm 1962年
水彩 《雪莽莽》 梁栋
39.5×55.2cm 1987年
水彩 《九寨天工》 华纫秋
48×78cm 1988年
水彩 《江南细雨》 刘寿祥
53×72.4cm 1987年
水彩 《五彩年》 宫来祥
35×41.3cm 1986年
水彩 《天台国清寺》 何啓陶
39×53.8cm 1988年
水彩 《苗寨瑞雪》 田宇高
43×55.5cm 1984年
水彩 《湖上渔舟》 黄铁山
77.3×51.5cm 1988年
水彩 《晨雾朦胧》 卢承庆
54.8×84.3cm 1988年
水彩 《海滨浴场》 李剑晨
水彩 《湘西吊脚楼》 黄铁山
54×79.5cm 1998年
水彩 《提篮的傣族姑娘》 常厚鍟
76×55.8cm 1994年
水彩 《三月》 曹立侃
54.5×73.3cm 1989年
【环球网校美术】 精品试学课 / 名师直播 / 优惠券 免费领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