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年的湖南考生来说,2020 年高考非同寻常:他们是最后一届 “3+X” 模式考生。
从 “3+2” 到 “3+X”,再到接下来的 “3+1+2”,在见证历史的同时,考生也是高考政策自我革新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除了今年的考生,还有一群人同样曾站在两种高考模式的十字路口。
为期两天的高考结束了,对于高考改革和考试模式的各种讨论却不会结束。
43 年间,高考模式不断变换:1995 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了高考 “3+2” 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门 150 分。全国除了上海自主命题,其他省市全部是全国统一试卷。然而这个方案到了 1999 年开始又被新的 “3+X” 模式替代,这种模式就是大家熟悉的 “ 文综 ”“ 理综 ” 模式。
那么,对于经历过这场模式革新的人来说,它有着怎样的意义与评价?
首届 “3+2” 模式考生:摸着石头过河
1995 年,网友 “ 酒娘 ” 成了辽宁考区首届参加 “3+2” 模式的高考生。“ 第一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忐忑不安。” 回忆起 25 年前的高考经历,“ 酒娘 ” 表示,记忆最深刻就是当年不用考物理和化学,这让她激动了许久。据悉,在没有进行科目改革之前,高考模式是传统的 7 门功课一起考,这让当时理工类不好的学生非常头疼。
据 “ 酒娘 ” 回忆,自己高考前每天看一本历史书(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过一遍政治老师整理的提纲卷,写一张语文卷,一套英语卷。其余时间都是在啃数学(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 酒娘 ” 表示,当时自己的数学基础不好,因此每天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做书上的例题和课后练习题,不研究深奥题目。
因为是首届参加改革的新模式,学生和老师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 高考前一个月,发现平时一起嘻哈玩乐的同学都已经在努力学习了。”“ 酒娘 ” 说。
对于这次的高考结果,“ 酒娘 ” 表示,数学依旧没有考好,导致总分偏低,因为当年辽宁地区分数线高,因此只上了专科。“ 现在每次想起来,都会感慨当年不够努力,努力一个月和一年肯定会有差别的,努力一年的话,我的数学应该能及格吧!”
生物加入高考,学起来有点吃力
第一次经历科目改革,在心理上会因为陌生而变得紧张,而对于两种模式都参加过的人来说,压力更大。
公开资料显示,1999 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同年,广东省试行以 “3+X” 科目设置方案为主的新一轮高考改革。2000 年山西、吉林、江苏、浙江 4 省进行这项改革,2001 年左右在全国推开 “3+X” 方案。
时年 17 岁的甘肃考生马亚顺,因为选择复读,正好在 2002 年撞上了 “3+X” 改革。
据马亚顺回忆,第一年的高考是 “3+2” 模式,他选的理科组:语数外和物理化学。第二年则变成了 “3+X” 模式,综合的一门是物理化学加新增的 60 分生物。“ 语数外没什么变化,但是物理化学‘ 3+2 ’时,题目的理论难度较大。变革之后,物理化学理论方面就相对轻松了,更加注重实验类应用性题目的考察。”
“ 当时我们的老师都很有经验,针对新形势,在讲习题和理论上做了相关的调整。由于是复读时增加了生物这一课程,生物老师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马亚顺称,因为生物纳入了高考,学起来就有些吃力。他表示,高一学习生物,仅仅是为了应付会考,因此生物考题也相对简单。但是一旦加入高考,难易程度就发生了改变。“ 当时我们生物老师指定的策略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看教材书。跟着老师讲课节奏走,掌握基本概念和内容,消化老师的课堂内容。”
作为两种模式的亲历者,马亚顺坦言,更喜欢后者。他表示,因为步入社会后发现,其实生物知识在生活中各方面同样有用。而且,“3+X” 的确对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更高,也更加实用,更加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作为学生经历 “3+2”,作为老师应对 “3+X”
作为长沙周南梅溪湖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李艳波已拥有将近 20 年的教龄。
1999 年,他作为岳阳考区的学生参加了 “3+2” 模式的高考。数年之后,李艳波参加工作,成为了研究 “3+X” 模式的教学工作者。
#p#分页标题#e#“ 那一年的高考,都不敢复读,因为有一门学科(生物)没有学。” 据李艳波回忆,学生时代参加高考时,当时选的也是理科组,考试科目为语、数、外、物理、化学,每一科都是 150 分,一共 750 分。
高考科目改革变为 “3+X” 之后,加进了生物和地理。那么,随着身份的转变,在李艳波眼中,这两种模式的改革有什么区别?
李艳波告诉潇湘晨报记者,他工作之后带的第一批高三学生,便面临 “3+X” 模式。在他看来,两个模式不同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学科上、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更完善了。
“ 这个高考的学科体系才是真正完善起来了。” 李艳波表示,“ 因为生物和地理是比较前沿的科目,非常有必要参加高考。” 这样一改革,高考的科目分值也就彻底地发生了变化。拿理科来说,物理、化学、生物组成理综卷子,物理是 110 分,化学 100 分,生物 90 分。“ 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成长更有帮助。”
另外,李艳波还表示,“3+X” 模式下的高考更能检验学生对时间、效率以及答题技巧上的处理能力。“ 我们当时‘ 3+2 ’的时候,物理化学就是一张试卷,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无需担心过多。而‘ 3+X ’,则是要考综合试卷,学生得学会把时间控制好,思考 300 分的试卷究竟先做完哪些题。”
观察
不少经典名题都出自 “3+2” 时期
毕业于清华大学,专注高考数学研究,从事教育辅导行业多年的隋老师告诉潇湘晨报记者,“3+2” 模式的高考难度较大,但是区分度很好,试题创新力很好。
他表示,在 “3+2” 时期,试卷的题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定位,可以有效区分。不少经典名题都是出自那个时期。“3+2” 时期,清华北大这样的一类学校,一般 620 分就能上,当时的状元平均分都居于 680 分左右,很少有上 700 分。
在备考方面,隋老师表示,因为当时的出题较为新颖,加上教辅资料也非常有限,所以实际的备考难度挺大。
对于 “3+2” 和 “3+X” 的看法,隋老师表示,“3+2” 模式的缺点就是考试科目比较少,只考五门,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所以后来 “3+X”(综合),理科补充了生物,文科增加了地理。这样一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另一名从事教育类内容的自媒体人在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3+2” 的缺点是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他表示,生物、地理长期不考,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多少有所影响。因此,当时的中学地理、生物科教师的反对呼声更加强烈,理由是文科不考地理,理科不考生物,不全面,造成学生偏科,这两科没法正常教学。而 “3+X” 则更加突出是人选择教育,而不是让教育选择人。因此,“3+X” 的本质是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兴趣去发展自我。
他表示,对学生个人而言,可以避开自己的薄弱科目,选择自己擅长或喜欢的科目,这才是尊重学生发展的高考模式。
“ 目前很多省市都采用‘ 3+1+2 ’高考模式,高考模式还在不断改革。” 他说。
“3+2” 顺应当时对理工人才的需要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峰曾表示,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到现在,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时期。第一个阶段是 1977 年至 1984 年,属于制度恢复期。第二个阶段是 1985 年至 1998 年,属于改革调整期。第三个阶段是 1999 年至 2013 年,属于扩招发展期,第四个阶段是 2014 年至今,属于试点深化期。
“3+2” 模式和 “3+X” 模式,作为高考改革调整时期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所谓改革,就是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于 “3+2” 模式的优势,李艳波表示,当时的 “3+2” 模式把物理、化学摆在非常高的位置,这也是顺应了当时国家对于理工人才的需要。“ 当时中国经济刚刚发展,这种模式为输送工科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周南梅溪湖中学的高三物理老师刘楚良则认为,就专业学科来看,这种模式下对于基础学科知识点掌握很全面,没有选修和必修之分,这也便于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 就物理学科而言,我还是挺赞同以前的那种模式的。因为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特别是物理实验能力。”
#p#分页标题#e#周南梅溪湖中学高三年级组组长黄锋强表示,“3+2” 模式下高考对于当时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上,的确起了重要作用;并且在锻炼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上也发挥了一定优势。但是这种模式在学科上,只注重纯理论教学,忽略了思维、实践科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终会被时代淘汰。对此,刘楚良也认为,“3+2” 模式由于生物地理的缺失,对于学生而言,会形成知识断层,影响学生进入高校之后的学习。
关于改革之后的 “3+X”,李艳波表示,这种模式的确是适应了国内社会生物和地理发展的情况,是一件好事。
回看过去,从学生时代经历的 “3+2”,到之后带着学生进入 “3+X”,而现在又正式转为 “ 新高考 ”,李艳波等人见证了高考科目一系列的改革。
问及这一路的感受,李艳波称最大感受就是学生掌握的学科越来越全面,高考模式也越来越尊重学生个体发展。“ 高考怎么改革,一定是基于学生的兴趣来做的决定,所以一切的改革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于学生来说肯定越来越好了。” 而黄锋强则表示,教育其实顺着时代变迁在不断变革,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发展。
【简单学习网高考】 精品试学课 / 名师直播 / 优惠券 免费领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