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门技术活,更要从长远计。道理很简单,考生个人的志愿填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职业取向。选择正确,不仅可能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程度,还可能会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家庭的阶层。反之,对个体来说,不仅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也无助于实现家庭的希冀与期待。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那么,就考生和家长、高校来说,该如何调控这幸福的烦恼呢?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报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表示了解所选专业,67.0%的人并不了解,67.9%的人承认,自己在报考专业时是“盲目的”;在实际学习中,仅有16.0%的人觉得所学专业符合当初预期,56.2%的人觉得并不符合,71.2%的人表示,想要重新选择一次专业。这表明“学非所用、用非所爱”现象比较普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考生对院校和专业的情况了解不多,缺乏对个人的兴趣、性格、职业倾向的综合分析等。
因此,对考生而言,应结合家长和老师的建议对自己的分数和志向进行综合评估,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尊重个人兴趣与志向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选择相应的学校与专业,让个人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发挥,使个体“所好”和社会“所需”、高校“所求”完美组合。这就要深入细化地对个人的志愿报考进行评估和预判,如对院校层次、专业兴趣、城市地域、成绩匹配度、专业行业前景和是否考研出国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当然,一切都是选择,选择都是有得有失,也不应无限制夸大一次选择的威力,毕竟进入大学之后也要靠自己的奋斗才能赢得未来。
对高校和家长来说,要着力帮助考生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个体进入院校后对高考志愿选择工作不满意、对院校和专业的不满意、进而对自己高考志愿选择的不满意,多源于信息不对称。因此,为了能从容应对志愿选择,家长和高校有义务有责任帮助考生实现信息的平衡,一方面,考生不要道听途说,而要根据志向多上心仪院校的网站等渠道了解情况;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推销自身的力度,多走向高中宣传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宣传自我的同时更能帮助考生寻找自己与专业两相适应的契合点。
【简单学习网高考】 精品试学课 / 名师直播 / 优惠券 免费领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