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判断”(二)
——近期年高考判断题解密
(一)
—续上文—
我们再来看下2019年的第6题,答案是A。
6.能依据文意做出判断的一项是( )。
A.记忆中的经历并不能保证是客观的。
B.写出好作品须要合适的“时间距离”。
C.作家对记忆的挑选和召唤是无意识的。
D.被“遗忘”的记忆是文学的主要内容。
这题有肯定欺骗性,许多考生认为相关内容是下面这句话: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然后,那些考生朋友就认为A不够充分,因为“无法使之客观化”决定了记忆保证不是客观的。而非目前模棱两可的推断。
这正是忘记了这是一张语文试卷,忘记了上文所述重要点所造成的错误。
“客观化”在这里指的是将意识中的记忆转变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而答案A中的“保证是客观的”指的是保证记忆符合真实状况。显然,两者是不一样的,线索不是这句话。
真正的相关内容是如下这段话:
不过这么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确实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能够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动,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的确起到了某种作用。
这里的重要还是抓住“容易”和“也”字,上文说,将经历即时地表达,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容易”意味着,它不客观的可能性很大,但并非绝无可能。“也”字,意味着“经历在记忆中发酵”而“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动”的可能性,与上文一致。因此,记忆中的经历,有可能是客观的,但较多数状况下应该是性质发生了变动的,可是这个“性质的变动”是否会造成不客观则没有明确说,只是存在这类可能性,即“并不能保证是客观的”。
【简单学习网高考】 精品试学课 / 名师直播 / 优惠券 免费领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