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蓝细菌拟核DNA上有控制叶绿素合成的chlL基因。某科学家通过构建该种生物缺失chlL基因的变异株细胞,以研究chlL基因对叶绿素合成的控制,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应使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B.①②过程都要使用DNA连接酶
C.终止密码子是基因表达载体的关键组成部分
D.若操作成功,可用含红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出该变异株
2.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豆茎尖分生区细胞和小鼠受精卵,常用的方法分别是( )。
A.显微注射技术 农杆菌转化法 B.显微注射技术 花粉管通道法
C.农杆菌转化法 显微注射技术 D.花粉管通道法 显微注射技术
3.在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用于切割目的基因
B.DNA 连接酶一般作用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C.质粒可存在于细菌和酵母菌等生物的细胞中
D.目的基因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后肯定能表达
4.为培育抗旱玉米,研究人员构建了含有抗旱基因E的重组Ti质粒,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基因E转入玉米幼胚组织细胞中,筛选出抗旱的转基因玉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
A.借助基因E的mRNA反转录为cDNA,通过PCR可获得大量目的基因
B.将重组Ti质粒置于经CaCl2处理的农杆菌悬液中,可获得转化的农杆菌
C.用农杆菌转化法将E基因转入玉米幼胚组织细胞后经组织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
D.重组Ti质粒进入玉米幼胚组织细胞后与染色体整合并通过细胞增殖遗传给后代
5.下列有关转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限制酶不能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大肠杆菌体内不含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复杂细胞器,故借助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产品必须在体外进行加工
C.原核细胞和酵母菌中都存在质粒
D.运载体的化学本质与载体蛋白同样
6.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也可借助解旋酶实现
B.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的
C.延伸过程中须要加入DNA聚合酶、四种核糖核苷酸
D.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PCR所需酶的最适温度较高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模拟题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解析:①②过程切割的位点不同,应该使用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A正确。①②过程都是形成重组质粒的过程,因此都要使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B正确。终止子是基因表达载体的关键组成部分,终止密码子在mRNA上,不在基因上,C错误。②过程插入了红霉素抗性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若操作成功,可用含红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出该变异株,D正确。
2.【答案】C。解析:大豆是双子叶植物,农杆菌转化法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双子叶植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显微注射法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豆茎尖分生区细胞和小鼠受精卵,应分别采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和显微注射法。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答案】C。解析: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还能够切割质粒,A错误。DNA 连接酶一般作用于两个脱氧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错误。质粒存在于不少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的细胞中,是细胞核或拟核外可以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C正确。当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能否平稳保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还须要进行鉴定和筛选,D错误。
4.【答案】D。解析:提取该微生物mRNA,在反转录酶的催化作用下,反转录为cDNA,再通过PCR可获得大量目的基因,A正确。农杆菌经钙离子处理后,成为感受态,使其易于吸收周围的DNA分子,所以将重组质粒置于经CaCl2处理的农杆菌悬液中,可获得转化的农杆菌,B正确。用农杆菌转化法将E基因转入玉米幼胚组织细胞后经过组织胚能够获得转基因植株,C正确。重组Ti质粒进入玉米幼胚组织细胞后整合到DNA上,并通过细胞增殖遗传给后代,D错误。
5.【答案】D。解析:限制酶能够识别并切割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而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为RNA,因此限制酶不能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A正确。大肠杆菌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因此合成的多肽链必须在体外进行加工,才能形成具有肯定空间结构的胰岛素,B正确。质粒一般存在于原核细胞中,但真核细胞中也有,比如酵母菌,C正确。运载体一般指基因工程中携带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例如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等;载体蛋白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二者有所区别,D错误。
#p#分页标题#e#6.【答案】C。解析: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使DNA双链得以打开,也可用解旋酶实现,A正确。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的,B正确。延伸过程须要加入热平稳DNA聚合酶(Taq酶)、ATP、四种脱氧核苷酸,C错误。PCR技术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因此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须要DNA聚合酶具有更高的耐热性,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