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价值有普遍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大米对所有人都有保持生命的价值,大粪则不同,它是我们工作场合中尽量要避免谈论的事物,农民和苍蝇可能都爱它,但爱的原由,即大粪对于他们的价值又各不同样。
谈论至此,我们发现,“时间”这个元素并没有参与其中。既然如此,为什么坊间一直流传着类似于题目中的言论——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还有 许多类似的成语俗语,例如盖棺定论,时间会证明一切等等。
其原由在于,推断价值的那一刻,是谁在言说,以什么样的视角和立场在言说。假如他言语中的价值推翻了前人的价值推断,这时,他免不了跟一句:你看,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被我发现了!
至此,我们看出,认识事物价值的本源是人。由于人的不同立场,不同利益,不同文化背景,我们对于事物价值的推断也是言人人殊,没有统一的尺度标准。时间沉淀和认识事物之间最多有相关性,没有什么必定的因果关系或正占比关系。时间对于我们认识事物的影响是复杂的。
在我们的理想中,随着时间的沉淀,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发掘出的资料越来越多,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声音,我们越来越趋近理性客观——然而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想象而已。就拿人尽皆知的“王安石变法”来讲,从导致“北宋灭亡的原由”,到“积极大胆先锋的改革”,再到“辩证认识其价值”,这一路的变动并非朝向“王安石变法”的真正价值,反倒是显示出不同时代,不同利益的群体对这一史实的加工借助。
时间是“可怕”的,它像风沙一样“打磨”着事物,随着它的“打磨”,越来越多的真相被“侵蚀”,越来越多的“言说”覆盖其上,我们很难说时间的沉淀就肯定能让我们认识事物的价值。
假如说时间能帮助我们认识事物价值的话,那也不是来自“沉淀”,而是“搅动”。事物不是“浑水”,靠着地心引力能自动澄清。为了让我们达到理想中的理性和清明,我们必须借助“时间”,不断地倾听不同的声音,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立场,不断地承认并打破自己的局限性,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突破升级自己的认知视野,这么才能让时间对我们认识事物起到真正积极的作用。
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相同,时间只会给主动探究者以事物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