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大学的排名一直是个玄学。
Top 1 是谁?不清楚,因为有两所;Top 3 是谁?不清楚,因为有五所;至于哪些是 Top 10?那就更复杂了,在各式“中国十大高校排行榜”中,林林总总算起来能有二三十所。
不过,高校排名说究竟只是“面子”,教育经费才是实打实的“里子”。排名不会影响学子的就业升学,有机会进 Top 10 榜单的,都是名声在外的学校。而教育经费的多寡,立即影响的就是学子接触各种机会的多少。
随着各高校 2021 年的年度预算陆续发布,我们能够看到,哪些大学最有钱?以及不同的大学之间,收入差异能有多大?
谁是最有钱的大学
尽管公办高校不是企业,不以赚钱为目的,但它们的预算总收入真的很高,无不是以亿为单位进行测算。
例如清华大学 2021 年的预算总收入就达到了惊人的 317.28 亿元,远超身后的浙江大学一百多亿,毫无悬念蝉联“中国最有钱大学”的头衔。
详细来看,清华大学 2021 年预算的本年收入为 228.81 亿元,去年结转 88.47 亿元,仅结转收入就早已超过了不少 985 院校的全年预算总收入。
排在后面的几十所高校,尽管体量不及清华,但依旧称得上是有钱。在已发布部门预算的 115 所 985、211 高校中,总收入达百亿的学校就有 17 所,达到五十亿的更有 41 所之多。
尽管都是名校,但名校间的差距有时候也会大得惊人。
同为 211 高校,西北大学 2021 年的预算总收入是 14.18 亿元,延边大学更是仅有 6.71 亿元,只能望着榜单上的大哥们瑟瑟发抖。
这类差距相同体目前生均预算上,也就是大学对每个同学的平均教育投入,而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质量。
例如最有钱的清华大学就把 209.85 亿都用在了教育支出上,平均每个清华同学能获得超 40 万的预算。
而作为 211 高校的贵州大学,2021 年的教育总支出是 13.18 亿,分摊到 4.6 万名在校生身上,相当于每人平均仅有 2.8 万元。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岳昌君教授在 2013 年时曾发文指出,在高等教育快速普及后,高校间的生均经费有不均衡的问题 [1]。
根据他的研究,在 1999 年高校扩招前,生均预算的区域差异其实并不大。可随着同学越来越多,教育支出并没有僧多粥也多, 许多高校陷入了“越穷越扩招、越扩招越穷”的奇怪循环 [1]。
既然高校间的经费差异这样大,那样是不是靠政府平衡财政补助,就能让弱势的大学摆脱困境呢?
可能并不肯定。
搞钱重要还是靠自己
在一般人的预想中,一定是政府财政拨款力度大了,那些公办高校才这样有钱。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高校预算表能够看到,大学的收入有三大块:一般公共预算拨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其中公共预算就是政府的拨款。进一步分析 985、211 高校的收入来源,我们就能够看到这些富有的高校收入来自于哪。
能够看出,高校间差异悬殊的经费,很大程度上是高校“筹资”能力的差距造成的。
假如单纯比公共预算,北大获得的政府拨款其实比清华还多。而清华之所以更有钱,差距显目前事业收入这一块,比北大多了 46.4 亿元,事业收入也占了清华年收入的一大半以上。
什么是事业收入?简单而言就是学费及培训收入和科研收入两大块。
学费及培训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全日制同学,而是各种非学历教育的社会培训 [2]。
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新时代企业家科学与人文学堂项目(第 3 期)”为例,该课程要上 30 天课,学费是 19.8 万元,算下来平均每个同学每天要交 6600 元, 抵得上一名普通本科生一学年的学费 [3]。
事业收入的另一笔关键来源就是科研。除了有来自国家相关部门的投入,比如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也有来自企业的合作委托,例如华为、腾讯等出资和高校共建实验室 [2]。
这也是为何有理工科目的综合类院校,以及理工科学校的事业收入要高于其他类型的高校。
而更明显的比较,来自于同城同量级高校的经费比较。就像偏理工的清华收入要高于偏文的北大一样,上海的交大收入高于复旦,南京的东南大学高于南大,武汉的华科高于武大。
当然,除了院校类型,地理区位也是避不开的影响高校财政的关键因素。通过梳理 985、211 高校的预算报表,能够发现东部省份的教育经费预算收入要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17 所年收入达百亿的 985、211 高校中,近一大半聚集在北京、上海两座城市。而贵州、云南、青海等西部省份,连一所预算过五十亿的大学都没有。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发展极其迅速的深圳大学。
尽管不是 985、211 高校,但深圳大学真的很有钱。2021 年的预算尚未发布,但根据 2020 年的预算,深圳大学当年的财政预算拨款就有 47.55 亿元,堪比清华北大。2020 年预算总收入为 60.86 亿元,超过 许多 985 大学 [4]。
大学这样富,钱都花哪了
无论高校拿多少钱,教育几乎都是最大的支出。2021 年,清华大学预算收支表中的教育支出为 209.85 亿元,占本年支出的 86.55%。
但对于有钱的高校来说,除了教育支出外,还有余裕来投入到科学支出中,产生更高的回报,从而形成马太效应。这一点在理工类高校中体现特别明显。
理工类高校在科学技术上的投入有多舍得?以中科院下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2021 年在科研上的开支是 38.36 亿元,比教育支出还多。
不过,须要指出的是,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预算都准确反应了经费怎么花。
中山大学此前就曾出现过教育支出是 45.6 亿元,占总支出的 95.94%,而科学技术支出仅有 6299.25 万元,比例仅有 1.32% 的状况 [5]。
对此,《光明日报》援引专家意见说:“教育支出高达 90% 以上,科研支出则不到 10% 的现状,是由于现在不合理的统计口径导致的,不能准确反映大学的真实支出结构” [5]。
但学校越有钱,科研投入越多,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在 2018 年,北京、江苏、上海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都在百亿以上,支出比例达 20%,而青海、海南等省份仅有几个亿,有的甚至连一亿都不到。
根据《2019 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北京平均每所高校拥有 17 家科技机构,而在甘肃,平均每所高校仅有 4 家科技机构。中部、西部区域高等院校科研经费远不及东部区域。
经费是高校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完全,坐拥大量财政预算的高校能够放心大胆地将资金投向科研,而孵化的科技创新又进一步创收。
但对于预算较少的高校来讲,怎么样将一块钱花出三块钱的效果,则更是他们须要考虑的问题。
学校有钱没钱,就读同学的感受最真切。名校间的贫富差距尚且如此,对于这些地方普通高校来讲,假如在发达区域还好,假如坐落在偏远省份,硬件水平可能还比不上大城市的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