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341万”“比2019年增加约50万人”“各省报名人数不断上涨,每10个考生中有1名山东考生”……最近,一组有关“考研”的数据备受关注。从热门城市到热门院校、热门专业,考研热潮背后折射出哪些现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报考专业冷热不均现象明显
“相比较本科阶段,研究生课程与个人发展更加贴合,除了已有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所学领域也有了更全面、系统的认识,综合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研三学生杨慧说,攻读完现阶段硕士专业以后,可能会选择继续在现专业领域深造读博。
《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社科类专业报考持续火热,管理类、法学类等专业报考热度远高于工科类专业。除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等因素外,提高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是考生考研的主要动机,而随着社科类专业报考人数的不断增长,考生报考专业出现较强趋同性,考生在专业选择上呈现冷热不均现象。
从最近多所高校公布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报告看,文理科毕业生就业不均衡现象仍是当前就业存在的主要困难。比如,《清华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提到,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武汉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也指出,文科、理科、工科、医科毕业生之间就业差别加大,社会需求在学科、专业间的分布不平衡。
考研逐渐成为就业的“抛门砖”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考研大军规模不断增加。有数据显示,2020年42.5万考生报考北京市硕士招生单位,较2019年增长了11%,在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中约占12.5%。其中,2020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等17个在京招生单位报考人数均超过万人。
今年正在湖北大学读大四的辛怡(化名),刚刚结束了年底前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作为文科专业学生,因缺少大学数学基础,如果跨考难度会比较大,报考难度较小的只有文学、史学、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考虑到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和今后职业发展愿景,选择了攻读传播学硕士。”辛怡说,整个年级共200余人,考研学生占到了一半以上,北上广深是大家选择较多的城市。
另外,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展也进入到了新的竞争阶段,研究生群体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招生培养规模也逐年显著增长。
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硕士计划招生4000人,2020年上涨至4500人。从《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来看,将近六成的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就业有很大帮助;两成考生持谨慎态度,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就业有一些帮助。在考研热连年升温、报考人数屡破纪录的同时,部分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出现了贬值,招生规模过大、研究生数量多成为担忧的主要原因。
热招背后需要更多冷思考
针对近年来考研热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就业研究室主任曲玥认为,在文理科专业方面,女生在文科相关专业的学习上比较有优势,结合专业就读难度、未来就业状况、工作预期等多方考虑,女生在报考时更倾向于社科类专业,这也导致了在研究生报考专业选择中,社科类专业普遍高于工科类专业。
“由于婚姻生育、抗压能力等因素,男性在同等条件下更受用人单位欢迎,这也导致了女生在本科毕业时更倾向于选择继续学习,以延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曲玥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就业研究室研究员吴要武表示,相比较理工科专业,社科类专业门槛需求相对较低,近年来社科类专业的招生和报考也呈现扩大化趋势。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发展,带来技能偏向型人才需求增长,使得理工科毕业生迎来了更宽广的就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