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一件书法作品,就是在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作品凝聚的情绪也同样会感染欣赏者。当我们观看《丧乱帖》时,的确有一种不好的心情。而当我们玩味《兰亭序》时,简直可以说是神清气爽。
《丧乱帖》
但书法又不仅仅只是表达纯主观的内心,如果这样的话,书法就成了滥情的渊薮。由于象形是汉字的基因,因此,书法不仅牵连着书写者的情感世界,也同样牵连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世界。比如,书家在写“江”与“河”时,不但让人感受到江河的样子,还会让人仿佛听到江河的水声。甚至有时候一个字并不需要一定对应所指的对象,完全可以是其他内容。
比如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写“儿子”的“子”时,就先研习过鸟儿飞翔的样子。所以,他写的“子”字,就像一只飞翔的鸟。但我们知道,“子”这个字本来并不是模拟鸟儿的。无论在甲骨文,还是在金文里,这个字描画的是一个脑袋硕大、身子细小的婴儿,与鸟儿毫不相干。
赵孟頫为日林和上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行书册》
再比如说,赵孟頫写“因为”的“为”字,研究过老鼠的诸多形象和行为。所以,我们看到他写的“为”字时,就会感到仿佛看见了一只老鼠。而事实上,“为”和老鼠也没有半点关系。
在宗白华先生看来,书法不但凝聚着书法家的生命情感,也凝聚着对象世界的生命状态,从而成为了情景交融的生命体。好书法就是要写出这种生命感来,书法理论也常常用“骨”“肉”“筋”“血”这样的生命单位来评价书法。明代丰坊的《笔诀》声称“书有筋骨血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们把唐代大书家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也是强调他们写出了某种生命的气象。
3.书法的用笔特点:王羲之与“永字八法”由于书法的书写工具是神奇的毛笔,所以谈论书法自然要涉及到用笔的方法问题,也就是“笔法”。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夫书,第一用笔”,赵孟頫则说:“书法以用笔为上。”很显然,无论书法学习还是欣赏,排在第一位的,是用笔的方法。甚至有人说,学书法就是学用笔。
“笔法”可以分两个层面。一是执笔法,包括着腕法、枕腕法、提腕法和悬腕法。二是用笔法,其中,中锋类用笔和侧锋类用笔差异很大。一般说来,中锋用笔是书法用笔的根本。
《兰亭序》
有学习过书法的朋友,想必老师在授业之时,基本都是让大家从中锋的学习入手的。而在实际书写中,中锋类用笔和侧锋类用笔又有许多具体的方法。这个细究起来比较繁琐,对于普通人的学习和认识,也构成了不便。那么,是否有一种简便的学习与认识方法呢?当然是有的,最著名的就是“永字八法”。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王羲之练习书法多年后,有一年重点练习一个字:“永”,永远的永。我们知道,《兰亭序》的第一个字,不是别的,恰恰就是“永”。“永”所包含的笔法,“能通一切字”,“永”虽然只是一个字,却以最精练的方式包含着所有字。学好这个字,虽然不能说一定可以写好所有字,却为写好所有字奠定了一个基础。
4.书法的结构特点: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如果说笔法着眼的是局部的一城一池,那么结构注重的则是整体的得失。笔法再好,没有好的结构也无济于事。笔法有些问题,但有好的结构,也可以略作挽救。王羲之反复练习“永”字,不仅仅是研习它的笔法,也同样是在研习它的结构。
中国书法史有这样一种提炼:“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唐代书法是法度严谨的,正是在这样的风尚下,产生了关于书法结构规律的总结,那就是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三十六条”。“三十六条”针对的主要是楷书。
欧阳询楷书碑拓《上天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