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缺口大 既需要心理知识也需要公益属性
北京2022年前建立500个社区心理服务站点
“2019到2020年,北京市政府开展重点民生实事工程,建立100个社区心理服务站点,并计划至2022年前,达到500个左右。”10月18日,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长张青之在“2020抗疫心理行动暨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上介绍,在过去10年中,北京市探索建立具有首都特色的社会心理指导师培训体系,通过科学化内容、规范化制度、常态化岗位、实践化督导,解决了长期困扰人才培养的实用教材缺乏、管理制度缺失、社团支持缺位问题,以创新性举措,为完善心理人才培养体系提供解决方案。
在全国范围内,专业心理人才不足的困境普遍存在。2018年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心理治疗师数量仅两万余人,每年精神疾病就诊量约为1.3亿多人次,每个专科医生人平均承担6500多人次,压力非常巨大。
巨大的需求并没有明确的供给途径,全国各地都存在“等米下锅现象”。张青之介绍,2001年4月,原劳动部颁发《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至2008年出现社会培训“井喷”。
但是,2015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取消心理咨询师名录,全国停止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定,心理人才的社会化培养基本陷于停滞。按照2018年《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村(社区)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80%以上。北京市共有3236个社区和3888个行政村,需要设立心理服务网点5600多个,需要大量极其庞大的社会心理服务人才。
他特别指出,本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目的是培育和谐社会心态,与临床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有重大区别。尤其是政府公共服务项目下的社会心理服务,是对个人、家庭、团体或组织,提供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促进家庭幸福、提升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这项工作既需要心理专业知识,又具有公益属性。”
2017年开始,北京市社工委将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养纳入工作规划,与社会治理创新同步部署。在丰台区、海淀区开展试点社区心理指导人才培养工作,连续三年培养160多名初级社会心理指导师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