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刚开始学习的时期,肯定要小心注意每一个细小的问题,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喜爱和弹琴的兴趣为主,因为任何一个在成人看来也许是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对于儿童来说,有时是很难的,一旦产生了畏难、厌恶的情绪,很有可能影响他一生对音乐、对钢琴的态度。
第 4 课:学习拍号,由最简单的 2/4 拍开始。弹奏《基础》的《猴子玩单杠》能够发现,这一次的伴奏和过往的不同,之前都是使用传统的Ⅰ、Ⅳ、Ⅴ柱式和弦,在这里使用音阶式,能够让同学仔细听听二度音程的组合效果。
第 5 课:学习附点二分音符和 3/4 拍。附点音符的时值要数准确。在这一课中,我们还进入了跳进的弹奏。《基础》的《后院钟声》首次出现了跳进,并且左右手分别弹奏根本不同的旋律,右手接左手时,教师要指导儿童在心里想好先弹什么,接下来要弹什么,不能靠惯性思维,否则非常容易弹错。
第 6 课:学习 4/4 拍。到这里,基本的节拍也就学习完了,下节课就要进入五线谱的学习,因此《乐理》安排了一次小测验,把之前学习过的知识都进行一次测试,同时也是对相互关联的知识的梳理。
第 7 课:学习五线谱和级进、跳进、重复在五线谱上的关系。《基础》的《快告诉萝蒂姑妈》变动较大,弹奏时能够一句一句弹熟练,再往下弹。
第 8 课:学习音符符干的方向和大谱表、C 音开始的五指位置。 传统的《拜尔钢琴基础教程》等教材在大谱表的引入时,总是弹奏比中央 C 音更高的音域,中央 C 以下的音域基本没有接触到。但是在实际弹奏时,左手较少出目前这么的位置上。《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在学习的开始,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同时学习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实际上,由于这两个谱号外型差别很大,儿童不容易搞混。
同时学习,有助于关注钢琴不同的音域,避免对低音区的陌生感。而且,在学习大谱表时,教师能够在高音谱号与低音谱号之间画上中央 C,告诉儿童高音谱号的下加一线是中央 C、低音谱号的上加一线也是中央 C,为此把高、低音谱号联系起来。这么,儿童在之后的学习中就很容易能找到各个谱号所表示的音高了。
第 9--10 课:学习力度记号:强、弱和二度、三度音程。儿童的手指软弱,不可能做到成人轻易就能弹出的强,只要能在他自己的力度范围内,做出有强弱层次的弹奏就行了。
第 11 课: 学习连线与延音线。从外观上看,二者没有区别,放在一节课来学习,能够由教师通过对比式讲解,让儿童能自己分辨哪些是连线,哪些是延音线。仅有清楚地明白,才能在之后的弹奏中不在这一问题上犯错误。《基础》的《快乐的万圣节》要注意教师伴奏与儿童演奏的融合,这一次的伴奏采用的是复调手法写作,加上儿童的演奏同时有三条旋律进行,能够让儿童仔细倾听,感受多声音乐的丰满音响。
谱例 4:《快乐的万圣节》
《技巧》与《演奏》中均出现延音线的使用,弹奏时,要在第二小节的第一拍上稍稍向下推一下琴键,延缓手指抬起的动作,这么才能弹准节奏。这也是巴托克在《小宇宙》中所说过的:通过有力的动作突出悬留音的节奏感。
第 12--13 课:学习四度、五度音程。《技巧》的《五只兔子》前四小节左右手弹相同的音,后四小节使用同样的手指弹奏,儿童一旦明白了乐曲的规律,很快就能弹奏好。
第 14 课:学习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以及休止符。休止符能够和音符对应起来学习。《技巧》从这一课起,增多了移调能力的训练,当然只是在白键上进行,借助手指的瞬间记忆,移到不同的位置上弹奏。尽管这么的练习儿童能够较轻松地完成,但能够在儿童心中建立起培养移调能力的观念更为关键。
第 15--16 课:弹奏 C 和弦。学习进行到这里,假如之前未练习连奏的儿童,在这里能够开始学习。这两课的乐曲几乎都是旋律与伴奏的组合,除了要求旋律的连奏、流畅外,还应该注意区分伴奏音与旋律音的不同:伴奏主要以节奏型为主,要维持它内在的动力与韵律;旋律则要像歌唱一样。练习之前,能够先让儿童哼唱,体会每一乐句的不同与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