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处(33):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他们这么做的原由和影响。突出了解放军战士们的雷锋精神,并体现出精神得到传播发扬。使全文内容完整,对前面出现的悬念、误会做出了合理完满的解释。
第三课时
(研读领悟)
1,综观全文,分析人物
五个数字总括全文:
一个故事;二次误会;三个悬念;四写梨花;五件好事。
①个故事:一个关于小茅屋的故事(第一课时已简述内容)
②次误会:瑶族老人、哈尼姑娘
③个悬念:8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17段(主人家是谁?)
32段(解放军为什么盖茅草屋?)
④写梨花(三实一虚,放在人物分析以后)
第一处(3-8):为人家出现做铺垫;营造美的意境,暗示人的情绪。
第二处(24、25):将景物与人物联系起来;赞美之情。
第三处(27):虚实相映,营造意境;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
第四处(29-37)内容上塑造人物形象,展示雷锋精神,升华文章主题;
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⑤件好事(咬文嚼字分析人物)
我和老余—修葺(知恩图报)
瑶族老人—送粮(正直朴实、诚挚感谢、“慎独”)
梨花—照料(周到、细心、助人为乐、自觉主动)
解放战士—建造(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推己及人”)
哈尼姑娘—照料(美丽活泼、纯洁热情、充满朝气)
本文主要通过写人记事歌颂助人为乐的好风尚,而非写景文章,但为何用这样多笔墨来写梨花呢?(烘托。北宋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引入四写梨花)
2,总结主旨
①体现雷锋助人为乐精神
②展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淳朴民风
③歌颂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3,标题妙处
①设置背景
行人之路——我和老余之路——优秀品质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②意义丰厚、虚实相映
自然之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
雷锋精神: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民族民风: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③统摄全文: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自然美与心灵美,巧妙联系,融为一体。
④文化韵味(类举鲁迅改“旧事重提”为“朝花夕拾”)
4,艺术特色
叙事巧妙(插叙)
虚实相生(梨花)
写景生动(1段)
5,思考探究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建造者、使用者、传承者)
【板书设计】附教案中
【课后反思】